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解析伟人 回顾鲁迅先生的两次重大转折

发稿时间:2016-04-26 15:35:16 来源:财经界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一般人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为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比医治中国人的肉体更紧要。但很少被注意到的是,他在学医之前还学过采矿。
 
  弃医从文,是因为在日本的经历。鲁迅去日本东京求学,看见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厌烦至极,于是到另一个城市去。起初由于它是第一个到那个城市的留学生,所以备受优待。之后,他在一次学期考中受讽刺。接下来,他在一次课上看了一片影片,影片内容是日俄战争期间,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住,要枪毙,四周围了一群中国人看(当时正处于日俄战争)。课堂上一片欢呼(鲁迅四周的同学是日本人)。鲁迅受到很大震撼。他认为,要想中国富强,必须让国人觉醒,光凭救几个人是没用的。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之前。但是其实鲁迅还去学矿了。
 
  鲁迅一到日本,就和一位同学合写了一本《中国矿物志》,献给当时在日的一个清朝官员。他希望让清廷意识到中国资源丰富,如果不加紧开采,就会被列强抢夺。后来鲁迅发现中国的问题,远不是靠挖掘资源可以解决的,于是学医,后又从文。
 
  郜元宝分析认为,鲁迅在人生规划上的两次转折,理由都是他对中国的爱。然而在大多数读者看来,鲁迅爱中国,但是也骂得太多了。这其实不难理解,鲁迅的“骂”和“爱”其实是一回事。
 
  在鲁迅看来,很多中国人想爱国,但是不知道怎么爱国。鲁迅认为,真正的爱国和读书有很大关系。
 
  “他认为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真正值得骄傲的,不是军舰多么先进,设备多么发达,而是在学术和文艺方面,有能够获得其他民族认可的东西,这才是达到爱国主义的最终途径。”郜元宝说。
 
  作为一个作家,希望自己的文章传之久远、永垂不朽是很自然的。但是鲁迅并不希望这样,在《热风·题记》中,他表达了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速朽”,就是越早消亡越好,越快地被人们忘记越好——因为他的作品都是攻击时弊的文章,这些作品消亡得越快,说明社会越来越好,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丰盈、清洁。
 
  鲁迅痛斥“主义消费者”
 
  鲁迅的另一个基本性格和关怀是诚。在鲁迅笔下,经常称一类人为“伪士”,并对他们进行彻底的揭穿和否定。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大规模输入西潮的时代,也是一个名词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新话语、新主张纷至沓来。鲁迅看到,这些新名词、好主义,到了中国就仿佛掉进了黑色染缸里,原因就是那些伪士。
 
  对于伪士究竟是指哪类人,金理借用郁达夫的《血泪》进行了解释。在《血泪》中,主人公在五四时期从日本留学归来,有个人建议主人公说有一个东西叫世界主义,马上就要到中国来了,赶紧拜倒在它的脚下,会让他飞黄腾达。

责任编辑:夏晨风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