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这个和凯恩斯对着干的诺奖得主,被吴晓波频道请到了中国

发稿时间:2019-07-02 17:21:15 来源:财经界(www.cncjj.com)

  7月20日,吴晓波频道将在上海举办第一场“诺奖得主中国行”。他们邀请到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来到中国,将为吴晓波频道APP超级会员带来一场长达60分钟的演讲和现场的交流对谈。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对于世界上不论是哪个国家的政府和央行而言,“增长”都是一个有魔力的词。

  要做什么才能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和央行每天都在为了这个问题上下求索,经济学家们积极地出谋划策,给出了一道道或宏大、或机巧的方案。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那50年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方案一度被认为是最有效的。

  凯恩斯有一个著名的“挖坑理论”:当市场上有很多劳动者失业的时候,政府可以投资挖一个大坑,然后再雇人把这个坑填上。在这个过程中,挖坑的和填坑的都找到了工作,拿到了工资,同时刺激了铁锹、食品、汗巾等一系列周边产业的发展,经济危机就缓和了。

  但是,如果遇到经济危机,政府甚至连挖坑的钱也没,怎么办?

  对此,凯恩斯也有药方,就是“以通货膨胀换经济增长”。通过扩大赤字、发行国债和制造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强行为经济“注入”资金。这个方法自从罗斯福在二战期间施行新政以来,被很多欧美国家采用,并且一度屡试不爽,被视为经济危机的救星理论。

  

 

  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似乎这种方法越来越不管用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时候政府的赤字是增加了,钱也发出去了,通货膨胀也有了,但是经济还是半死不活的样子。

  这就出现了凯恩斯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情况了,到底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经济产生了“抗药性”?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横空出世,果断地指出凯恩斯经济理论致命的缺陷。

  他就是这次的主角:托马斯· 萨金特。

  1

  托马斯·萨金特是一个“中国通”。

  一开始,他对中国的了解来源于他的学生,“我最好的学生,几乎都来自中国。”而他的学生和助手,也喜欢用中国的方式亲昵地称呼其为“萨老师”。

  不过,自从2012年首次访问中国后,他每年都会来中国。他说自己期待只带手机就能出门的生活,且自认为是使用支付宝和微信进行支付的行家。

  

 

  2011年诺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

  萨金特也很喜欢引用中国的谚语来解释自己的理论。

  第一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凯恩斯的世界里,人们对外部的信息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央行注入多少资金,造成了多少通胀,经济体内的企业和个人就按照所注入资金的多少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但是萨金特说:这不就是一个经济学版本的“狼来了”吗?

  当央行第一次因为经济危机注入资金的时候,出乎人们意料,于是纷纷调整了自己的行为,经济危机得到了缓解;

  当央行第二次因为经济危机注入资金的时候,人们还觉得有点突然,但仍然也调整了自己的行为,经济危机又得到了缓解;

  当央行第三次乃至第N次因为经济危机注入资金的时候,央行还能期待人们继续“机械的”反应吗?

  萨金特的观点是,经济政策的受众——也就是企业和个人,也是理性的经济体,他们本身并不是只会做出标准反应的机器人。相反,他们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对未来产生预测和反应。这就是中国话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比如银行挤兑风波。

  如果我们预期到其他人要去银行挤兑,最优选择也是跟风去挤兑,因为晚了自己就真的取不出钱来;但是如果其他人都不去挤兑,那么其实我们就没有必要这么做。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社会中所有人都预测到通货膨胀的时候,那么人们会提前给自己卖的东西涨价,来规避损失,于是社会上的商品价格上涨,完全吸纳新增加的货币,从而让通货膨胀起不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责任编辑:俊采传媒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