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借鉴德国职教经验,研究升学热点问题

发稿时间:2018-06-12 18:39:28 来源:未知

500890940_wx.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国职业教育升学热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升温,对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德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维持了适度的融通,而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依然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相关经验值得中国参考和借鉴。

1 中国职业学校的升学热现象

自2014年多个部委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以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试点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贯通”和“中本贯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得到了拓展。上述拓展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这增加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缓解了部分生源紧张职业院校的招生压力;而另一方面,这引发了职业学校升学热,强化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应试倾向。部分职业学校借此机会片面追求升学,将主要的办学精力放在提高升学率上,个别学校甚至以数学仅考20、30分即可上本科作为招生宣传重点。许多地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升学率已超过50%,一些“著名”中职学校每年本科录取人数高达数百人。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应当与产业用人需求大致匹配。然而,从笔者在东部沿海大范围的企业调研发现来看,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历提升,来自产业需求的支撑并不明显,多数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无严格的学历要求。部分受访的德资企业表示,针对部分岗位,中职教育阶段的双元制毕业生更加符合需求。现实的困难在于,企业在招聘环节却越来越难以招到适合的中职毕业生。

在职校升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应当重新思考两对关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结构和产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前一对关系中,普职融通的规模、标准是重中之重;而处理后一对关系,关键在于促进区域层面的产教融合。从国际比较来看,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上述两对关系,值得我国借鉴。

2 德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立与融通

德国的人才培养历来由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组成。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局限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层次上,以培养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而高等教育则遵循学术专业主义,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培养学术型人才。1970年代逐渐兴起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并不被当作高等职业教育看待,而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被视作职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延伸)。

进入21世纪之后,德国的学术界与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融通的可能。具体的诱因在于,在德国,部分属于职业教育范畴的专业,在其它国家却是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的。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为了促进其学历证书的国际可比性,德国有必要提高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互融通。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技术变革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德国需要更加充分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现有人力资源的天赋和潜力,并让受教育者有可能选择更多的教育路径。

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于2006年委托一个由雇主协会代表、商会代表、工会代表、联邦及州政府代表、企业代表、职业学校代表和学术界代表等多方共同组成的专家团提出职业教育方面的改革建议,其中就包含增强职教与高教相互融通的内容。

2009年,在专家团建议的基础上,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德国教育政策实际上最重要的制定者和协调者)颁布了《无高校入学权的有职业资格者进入大学的通道》决议,该决议旨在向职业教育毕业生等群体扩大就读大学的路径,其核心内容包括:(1)参加过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并获文凭的有职业资格者,比如获得手工业中的师傅证书者,有进入大学学习的可能;(2)国家认可的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有三年工作经验后,经过大学或国家机关按照一定条例开展的能力认定,或至少一年的试读大学的成功经历后,可获得与其职业相关专业的大学入学资格。

德国的这一融通标准,既奖励了通过职业教育获得高级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也在开放融通可能性的同时坚持了高等教育较为严格的入学标准。

然而,尽管德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出现了一定的相互融通的趋势,但两者之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2014年,职业教育毕业生中升入大学的人数很少,尚不及毕业生总数的5%。两者之间这种相互独立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就读的标准较高,只有满足了上述决议中所陈述的条件,才能实现升学;另一方面,学生和企业界均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本身的质量有较高的认可,职业教育不必通过更强的融通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夏晨风
猜你喜欢
悬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