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朗诗跳出开发商模式,轻资产转型还能走多远?

发稿时间:2017-12-07 16:38:20 来源:未知

 

  8月21日这天,以中国恒大为首的一众房企开启了许久未见的整体飘红趋势,而朗诗却整整跌了8.15%。这只是股民波荡起伏的一天,但对于朗诗来讲,过去一年时间里,股价平均下跌了0.28%,而恒生指数过去一年上涨了21.47%,恒生地产类指数去年则上涨了近30%。在多家港股内资房地产公司里,朗诗绿色地产的股价表现垫底。

  虽然股价并不是直接衡量一家公司成败的指数,但11月17日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披露的一个股权转让信息却再次让人大跌眼睛:张家港市国泰投资有限公司公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朗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400万股股份,占朗诗发行总股比19.8894%, 挂牌价格为6.6228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1年开始,经过一系列增资扩股过程,朗诗集团董事长田明及管理团队已然成为了朗诗集团的第一大股东。目前,田明个人及其控制的南京鼎重累计持有朗诗集团30.239%,张家港国泰投资为第三大股东。

  ​

  查阅朗诗历年对外公布的信息,可以发现,张家港国泰投资作为陪伴朗诗整整13年的老股东,在朗诗的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企业重大决策上一直保持着和朗诗管理层的高度一致,毋容置疑对其业务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着清晰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在这个节点,拿着为了优化资产配置的理由公开抛售其全部股份,不得不令人对朗诗集团的发展前景生疑!

  朗诗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集团共实现“朗诗出品”(包括集团委托开发管理项目)的签约销售额约129.53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30.19%;签约建筑面积约59.44万平方米。2017年9月,集团(含合营和联营)共同实现的签约销售额(包括委托开发管理项目)约8.96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64.8%;对应签约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集团董事长田明对于朗诗的销售成长性依然保有预期,其在7月份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曾透露,朗诗今年会有比较大的增长,而轨迹和往年相仿,即下半年的销售会占到全年的3/4。不过,田明的预期与预设的轨道似乎有些偏离。朗诗出品上半年的签约销售为97亿元,如果按照田明的说法,朗诗出品今年的销售规模将达到388亿元左右。这也意味这朗诗下半年的销售指标多达291亿元,但实际情况是,朗诗出品今年下半年为止的销售仅有68.75亿元,与预设的轨道相差甚远。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指出,尽管朗诗地产多次声明公司已经由传统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成综合国际性开发服务商,但房地产开发及销售收入依然是公司上半年收入增加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高达89.89%,其他项目开发管理服务部分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9.57%。从这个角度可见,朗诗地产自2014年宣布的战略转型基本上可以说彻底失败。

  回顾朗诗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这家企业其实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的战略方向:绿色住宅。这样的战略思路其实在当时整个中国房地长市场来讲都是相当超前的。据市场调查机构资料显示,直到2011年,国内房地产巨头,如万科、恒大、碧桂园等才开始意识到开发绿色住宅,而朗诗在这条路上却已经走了足足有14年之久。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实际上并没有给朗诗带来更多的市场和更多的利润,朗诗的市场体量增速也相对缓慢,直到2013年才勉强突破百亿。而且自2014年以来,以“绿色先锋”著称的朗诗地产就陷入信誉危机,沪宁沿线朗诗业主维权事件不断。“伪绿色”俨然已成为业内人士和业主对朗诗的诟病,同时也意味着其成长的根基被彻底动摇了。

  在国家政策的管控和市场变化下,中国房地产业正经历着从快到慢的阶段,每个房地产公司都在寻求转型,共享办公、租赁公寓、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新概念层出不穷。此刻,朗诗从一个房地产商走向绿色建筑产业的综合服务商,看似是符合潮流的轻型化之路,但三年的检验成果并不乐观。中国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在面临重大转型的道路上,是不是缺乏了一个像IBM郭士纳一样的革命人物,我们并不得知。但在中国的企业管理发展历史上,确实鲜见成功先例,成功不了可能就会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责任编辑:3029640776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