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 “国进民退”的说法没有依据 “国民共进”才是事实

发稿时间:2017-12-27 11:45:25 来源:未知

  “近几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上,时而有人提‘国进民退’。近来,又有这样的说法传出,但实际数据表明,民企发展得很快,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60%。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和民企也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近日,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国进民退”的说法没有依据,“国民共进”才是事实。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摄)

  《中国经济周刊》:近来有人认为是不是有“国进民退”的现象,在您看来,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宋志平:我认为,说“国进民退”没有理论上的依据,也没有实践基础,是一种比较偏颇的认识。这种说法会撕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对整个经济发展不利,不应人为夸大矛盾。

  从理论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该说,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民营企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的发展,有力支持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是我们国家经济的重要力量,是不可分割的,更不是对立的。

  在实践中,国有企业离不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承担了大量国有企业的外包服务;民营企业也离不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大量服务,如电力供应,大多来源于国有企业。

  实际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有高度的互补性,双方的合作是一种互利的经济合作方式。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有企业在学习民营企业的市场拼搏精神;民营企业也在学习国有企业的规范管理,同时还受益于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所带来的成果。以我所在的建材行业为例,全行业都在使用中国建材集团这家央企所研发的技术,比如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等行业领域。近年来中国建材行业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建材集团作为行业的龙头,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快速健康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像有的国家那样“翻饼”——一会搞国有化运动,一会搞私有化运动。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融合的,通过交叉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好像太极图中的白鱼和黑鱼,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

  《中国经济周刊》:一直以来,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的迅速发展来源于“垄断”、“政策优惠”等,您对此怎么看?

  宋志平:社会上有一种想法,好像国有企业享尽了天时地利,实际上,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之后,面临和民营企业同样的问题。比如,实体经济近几年遇到难题,实体经济中传统的基础原材料行业,大多是国企在做,遇到的困难也更多。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并不像有些人想的有多少得天独厚的条件。

  有人说银行贷款主要支持了国有企业。我想说,银行贷款主要看财务报表和信用。以前我在北新建材当厂长,那是纯粹的国企,但经营不好的时候,银行也不给提供贷款。所以,说银行贷款主要支持了国有企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有些民企为什么贷款难,一是因为民企普遍规模较小;二是资本充裕度也不够,能够提供的抵押物、信用不够;三是有些民营企业在初创的过程中,在信誉、规范度上做得不够好。

  现在一些民企从银行不容易贷到款,但是从国企这接到了外包的活儿,拿到了预付款。资金从银行流向国企,再通过国企流向民企。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可以说,中国国企的发展,带动了中国民企的发展,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认为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是一种“以大吃小”、“国进民退”,您对此怎么看?

  宋志平:全球正在经历第六次兼并重组潮。中国各个产业也走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当前的兼并重组在很多领域发生,有在国企发起的,也有在民企发起的。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行为,和所有制没有关系。

责任编辑:3029640776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