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而立”富士康,以创新之姿开启新征程

发稿时间:2018-06-13 11:11:34 来源:未知

 2018年6月,富士康三十周年庆祝会暨工业互联网论坛活动顺利落幕。富士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在全球都聚焦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刻,举办这场活动无疑是视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暖场”。恰逢而立之年的富士康,想必也正思考着,借着大庆之际,向外界诉说点什么。

30年前,富士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落户正逢历史转折的深圳特区,从1988年宝安西乡崩山脚下一个一百多人的小厂,到1996年以龙华为起点开始勾画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布局,再到2017年营业收入近1400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120万,跻身世界500强第27位。

2010-2017年,富士康出口占全中国出口的3.9%,进口占3.6%,30年来累计创汇近2400亿美金,占中国外汇存底3兆美金的7.8%。而且作为中国大陆乃至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富士康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有着4至5倍的乘数效益。

30年后,富士康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历史节点庄严发声,工业互联网代表了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未来富士康将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打造共享、共建、共赢的新生态,并助力中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让“中国智造”享誉世界。
 
昨天:中国改革开放的范本

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富士康以深圳为起点,与中国制造业,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命运联系。而在一系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活动中,富士康从代工厂成长为蜚声国际的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这一凤凰涅槃般的转型,不仅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改革开放范本。

在富士康三十周年庆祝会暨工业互联网论坛伊始,郭台铭做了“走进历史转折中的富士康”演讲,时间虽不长,却情真意切,让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工业巨擘的成长史,以及顺势谋变的雄心壮志。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作为首批经济特区,深圳缺资金、缺技术,但国家、省愿意给政策吸引外商投资,让企业先行先试、边做边改。1988年,国务院正式公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随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在一系列政策激励下,刚刚回大陆探亲的郭台铭,决定在深圳设厂。“当时我来深圳考察,感受到深圳有一种试验良田的环境氛围,所以我愿意把台湾最好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带来深圳。”

随着郭台铭的娓娓道来,打开了富士康尘封许久的记忆。

郭台铭赴深圳投资前,早在1974年就于中国台湾创办了鸿海精密集团。不过,郭台铭在深圳创立新公司时并没有沿用鸿海之名,而是重新命名富士康,英文名Foxconn,寓意富士泽康(后改为富士则康)。郭台铭认为中国要富强,关键是利用人才优势,同时也要泽康,就是所有同仁健康。

抱着美好的愿望,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宝安打下第一根桩,并迎来第一批富士康人。他们不畏艰苦,克服了公司初创期的重重困难,为富士康带来技术上的创新突破。他们身上有着富士康几十年传承下来的坚韧奋斗精神,也保持着富士康对技术科研的那份执着追求。

富士康始终将人才视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让每个努力向上的人,都有学习成长的机会。1995年,郭台铭在富士康《鸿桥》月刊创刊时写道: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请谨记在心,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工作中学习,学习后工作,即“习理论”。胸怀千万里,心思细如丝。在“习理论”的指引下,富士康建立了全方位的人才管理体系,成立了IE学院,后升级为工业互联网学院。同时秉承工匠精神和“人材-人才-人财”培养机制,将农民工培养成劳模、人大代表,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只要勇于奋斗,就没有不可能”的中国梦。

富士康的30年,与改革开放的40年,有着共同的时代记忆,可以说富士康是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累计从农村转移2亿多剩余劳动力,城镇化率超过50%。富士康每年提供1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过去30年员工总数达到1300万人,为解决中国的剩余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40年,中国信息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富士康也从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代工厂,转身成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下的智能制造和科技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见证了信息化发展历程。

责任编辑:夏晨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