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时代之痛:拿什么来拯救你,传统回收?

发稿时间:2018-08-14 16:00:16 来源:财经界综合

    从古至今,浩浩荡荡的回收大军陆续伴随着各种形态闯入你我的视野,单个人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的,三五个人开着大卡车来回巡游的,城中村二手家电回收出售的。。。他们通常被认为是肮脏、贫穷、文化素养低下的群体,甚至有些神秘、危险。如果把镜头聚焦到这群大军身上,一种莫名的尴尬及无以名状的感触随之而来,这群印象大军呈现给世界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

       1、讨价还价,欺诈不诚信是对回收人的刻板印象,不被待见是常态

       作为走街串巷自由回收人,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一天只有一两张订单,等待时间过于漫长,而且还处于被动找订单的状态。有了订单后还要满足这一天的开销和进账,所以才会将价格压低,和卖方讨价还价。究其原因,还是订单太少,自由回收人不能自我控制,而他们也要存活。因此故意压低价格,挑三拣四,故意说得机子不值钱白送都不要,搭上自己的搬运辛苦费等等回收人的言行,就被扣上了不诚信、不靠谱、不正规、不放心的“丑恶”帽子。

       当然,公众对收废品的人没有好感,除了业务水平决定生计的操作方式这一元素的影响外,还有多种原因。这些原因造成了消费者对回收人员的偏见,不待见成为常态。

       举个例子,拿新机安装和旧机回收的两种服务来说。同样是服务,消费者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装新机,客户会认为是增值服务,是免费安装,自己额外享受了服务,所以会对师傅比较友爱,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我们暂且称这类服务为“送温暖”“及时雨”。收旧机,因为旧机的价值被收走转移,又因为价格评估机制失衡(消费者没有旧机价值的认知系统而造成的价格评估失误),客户认为这是捡了大便宜的买卖,分分钟就把我几千块的电视机以四五十块给打发了。“捡便宜”“被消费”的心理,再加上回收人的形象、专业程度和言语文明,更是加重了不尊重的几率。

       回收人被消费者认为是捡了便宜倒还卖乖,反而对那些安装师傅以热情相待。同样是服务行业,为何待遇差别如此之大?在我国,从业人员普遍较低的社会地位,发展至今,不足以真正形成规模经营,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怪年。在人们的心目中,回收不能算是一份工作,至少算不上上得了台面的工作,仅仅是对营生方式的无奈之选,得不到大众的尊重。这也是回收业混乱、不正规的原因所在。说白了,还是一个正规问题,服务输出的品质问题和诚信问题。

       2、回收人员惨遇危机:互联网+的冲击和城市的排外冲击

       回收人员传统的走街串巷回收模式,很多时候遭遇信息不对称,诚信问题,信任危机,消费者越来越难信任他们。再加上追求服务质量的消费者更看不上这种混来混去的游荡队伍;互联网+的发展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冲击。作为回收行业的新生事物,“互联网+回收”公司在市场推广中肯定要与传统回收面对面交锋,不仅在回收信息整合环节,而且在回收效率和回收服务品质上都会对传统回收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抢传统回收人员饭碗”这事,遇到的阻力并不是很大。“如果说现在回收个体户还像几年前那样能从业务中获得暴利,那“互联网+”回收肯定会受到强烈抵制。但从目前来看,回收个体户其实已经赚不到什么钱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动力去较劲。”爱博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CEO唐百通说到。“互联网+”发展得快,传统行业又在萎缩,最终是否会出现新事物完全取代旧事物我们不得而知,但时代的步伐却不能阻止由此给传统回收人员带来的就业危机。

       与互联网+回收的慢性冲击相比,城市对再生资源的整治倒是对这些回收人来了个真刀实枪的对决,甚至是直接关停改造逐出城市。2017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再生资源行业回收专项整治的环保大行动,对市区内的废品收购站、回收人员进行检查,或整改或查封,或取缔或关停,这无疑将流动大军打回原籍,封闭最基础的生计之路。所以在城市中,我们很难再见到蹬三轮车的流动回收人员,蹲点在小区门口的人也少了很多。环境需求下的城市再生资源治理,截断了上家流向,基层的也就没人干了。随着这群真正的垃圾分拣专家的褪去,城市再生资源管理有了多大改善么?我想也不尽然。

责任编辑:夏晨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