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BATH围猎新基建,后浪“TMD”集体缺席(4)

发稿时间:2020-07-24 11:24:21 来源:财经界

华为则依托优势技术5G,参与制定5G标准、供应5G模组设备等,并推出数字基础设施,加码鲲鹏、昇腾等计算芯片。由于任正非早就为华为定下了“技工贸”的路线,成立方舟实验室等世界级科研机构,广揽顶级技术人才,如今,华为持有的全部领域授权专利已超过8.7万件,在全球企业专利申请榜单上已多年名列榜首。5G通信、芯片、OS等底层基础设施也做了布局,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口替代。

受经济周期影响,经济下行通道中,企业增长停滞是惯例,但增长魔咒并非不能被打破。纵观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各国经济跃迁、企业重归增长的一些共性特点:

1.产业变革是重大历史机遇,这一次轮到新基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纺织机械为主的产业变革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汽车的产业发展拉动了美、德为主的国家;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高新科技如计算机、芯片等仍在美国落地扎根,这场美国主导的信息化建设革命持续至今,涌现出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等大量市值高企的高科技公司。

五百年时间里发生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第三次信息革命,使得世界中心不断变化,从英国、德国转移至美国,大约一百年转移一次。而继信息化革命之后,世界中心已经将近一百年没有转变过了。这意味着,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将会重新站上舞台。

如今国家提出的新基建正是这一轮产业竞争的强劲助力。中金公司测算称,新基建、新需求、新技术在未来十年将为我国数字经济新增近4.3万亿元的产业空间,而新基建有望在未来十年拉动1.9万亿元的新增需求。

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不是“铁公基”,而是以高科技为导向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将“新基建”分为三类: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如AI、云计算、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三类新基建都有一个共性特征——科技。以硬核科技为驱动,以加速各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为目标,从而使社会民生收益。

产业端赛道究竟有多大?普华永道发布《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中提到,到2025年,T2B2C(T指科技,B指商家,C指用户)模式给科技企业带来的整体市值将高达40至50万亿元人民币,比移动互联网市场高出两三倍。事实上,to B领域已经诞生了一些超级巨头,如SAP、Oracle、Salesforce等,市值均已超过千亿美元。

与如火如荼的to C相较,国内to B被甩出一个很远的身位。实际上,海外to B浪潮已有两波,第一波在1970年左右,信息技术从军用转移到商用,SAP(1972)、微软(1975)、甲骨文(1977)等B端巨头诞生。第二波集中在2007-2009年,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在美国爆发,Slac、Tanium、Sprinklr、AppNexus等主流to B公司都诞生在这个阶段。

新基建之下,相比新老巨头同场竞技的互联网格局,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巨头们都想争相押注新基建,但真正具备to B、to G能力的巨头并不多。在消费级互联网市场上玩得风生水起的巨头们,不一定在产业端玩得转。产业赛道上,C端巨头的优势无法简单地迁移转换,辛苦积累的C端优势在新赛道上将被抹去,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

技术、资金、资源、经验的积累是强者恒强的,后入局者慢上一步,便会步步落后,很难在新基建中获得翻身机会。比如新基建中的智能交通就更依赖顶层方案、政策影响和产业融合,技术、应用、投资、服务能力缺一不可。因此,尚未在新基建领域做好布局的巨头,现在想上车基本也已经晚了。

我们看到,to B产业正在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重构,显然,国内只有BATH四家企业基本都建立了围绕优势技术展开的生态体系,且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已经打通,能够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在新基建中能够保证方案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比如,决胜AI时代的百度发力百度大脑、飞桨和Apollo等开放平台,在to B领域掷下重金;2008年,阿里确定了“云”和“数据”战略,十余年坚定投入;马化腾甚至跑到知乎提出“产业互联网”相关问题,掀起一轮业界讨论;华为就更不用说了,以通讯运营商业务起家的华为在2B/2G上的基础能力最强,功底最为深厚。

责任编辑:夏晨风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