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失落的封锁线之盾那些失落的、不发一言的东北人(2)

发稿时间:2018-05-10 00:28:56 来源:财经界综合

 

 

 

1992年,辽宁阜新煤矿。

 

 

1995年,辽宁阜新新邱露天矿,矸子山上的捡煤女工。

1997年,辽宁沈阳,沈重铸造车间。

我在辽宁阜新矿务局矿区长大。那时矿区规模比较小,有8个矿,后来发展到13 个,有斜井、竖井,还有露天矿。远处从露天矿里排出的矸子都堆成了山,我们称为矸子山。当时瞅着连片的矿井,规模非常宏大,那就是我眼中最初的大工业吧。

工人大多住在矿山附近,灰突突一片平房,后来被人们称为“棚户区”。工人通常三班倒,升井后三件事儿:先抽烟,再洗澡,然后喝酒,很简单。每天很辛苦,也很快乐。

当时我自己也想过,当一个井下工人或是井上工作人员。

对煤矿,我熟悉各个生产环节,我的父母,我的姐姐、妹妹、姐夫、妹夫们,都在煤矿上,有当干部的,有当工人的。当时能在矿上找份正式工作,在大家眼里是很牛的事儿。

小时候总到矿上去捡煤。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没事做,闲在家,我就去矿上当临时工。做临时工也三班倒。那时候小啊,半夜我妈喊:“上班了!上班了!”我眼睛都没全睁开,夹个饭盒就去上班了。

煤车不是翻到选煤那个笼子里边嘛,就是没整净的煤把它捡上来。那车在运动当中,你就得蹦上去。车速很快,蹦上去捡,快到地方时你再蹦下来,很容易出危险。那时小也不知道害怕,半夜一个人“噔噔”往矿上走。我还记得第一次发工资开了42 块钱,把钱交给我妈时,她那个高兴,我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

我的爸爸非常老实、厚道,对工作认真。他平时不怎么说话,愿意听个京剧,还特别爱干净,就是脾气倔,山东人那种。我母亲是满族,正黄旗,能干、坚强、热情,操持全家里外。矿上生活环境太差,爸妈都是得了癌症去世的。

责任编辑:夏晨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