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界定
1.城乡居民
关于城乡居民概念的界定,不同文献资料对此表述略有差别,但实质含义具有一致性。地理位置上共同居住在城镇上,经济行为上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被《中国统计年鉴》定义为城镇人口,而农村常住户被定义为农村人口。除去在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范围内长时间(一年以上)居住的城镇住户,其他在乡镇(包括城关镇)所辖行政管理区域内长期生活工作的所有住户(包括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均视为农村常住户。
除了《中国统计年鉴》对城乡居民的界定,也有部分文献将不具备农村户口的居民视为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即是拥有农业户口的居民。一般来说,城乡居民的界定是以人们长期的生活及经济行为活动地点来判定的,城镇居民泛指以城镇为生活、经济活动的中心的人,其余不以城镇生活为主要活动中心的人为农村居民。
2.消费差距
通过利用社会产品和服务使人们的各种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被称为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消费在整个社会生产循环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从广泛含义来看,消费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使用和消耗生活劳动以及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时所出现的生产资料这一过程被称为生活消费,这类消费主要服务于生产;
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求而生产出一系列精神产品和相关物质资料,人们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行为被称为个人消费,这类消费主要服务于个人需求,既通俗所指“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的消费。文中所提及的消费均指人们个人生活中所产生的消费行为和过程,即个人消费。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主要是为了描述城乡居民在生活消费上的差异,主要强调两者间消费水平的差距。个人消费可以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以及价值消费三个方面来看:实物消费即客观物质资料的消耗,服务消费即人们享受服务以满足个人所需,价值消费量则是将人们消耗的物质资料和享受的服务量化进而综合考量。衡量消费水平的标准也可以分为价值消费量、实物消费量和服务消费量三种。
从根本性质上来看,价值消费量既包括实物消费量又包括价值消费量,较为全面,能够充分反映出消费者在一段时期内的消费水平。综上所述,“消费水平”是以价值消费量来衡量,以《中国统计年鉴》中体现个人消费的人均消费支出额来表示。
3.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赊销以及分期付款分别是消费信用的三种形式,其中消费信贷作为消费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消费信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消费信贷定义在中国人民银行二零零二年发表的《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报告》中有所提及。
消费信贷是由商业银行或专门的金融机构向居民提供的信贷服务类产品,它的出现标志着经济社会和货币市场的发展进入较高的水平阶段。其主要用途是以借贷形式提高居民当期消费水平,同时还能达到平滑居民终身消费的作用。
具体含义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个人的消费需求,以信用或者抵押的方式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金融机构向消费者发放贷款,消费者按照约定的时间及方式还本付息。根据我国央行二零一九年发布的《贷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试行)》,可以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分为五大类,分别涉及住房、教育、汽车、生活耐用品和其他生活消费品等方面。与美国的分类标准相比,我国消费信贷中涵盖了个人住房贷款,而美国个人住房贷款与消费信贷分别计算。
二、相关理论基础
分析了消费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以及消费信贷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作用,为消费信贷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一)消费理论
根据消费信贷的含义,其具有使居民即期消费水平得到提高以及终身消费曲线得到平滑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消费信贷可看作能够在即期发挥收入同等效用的借贷收入。因此,相关消费理论能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石。
1.绝对收入理论
作为宏观经济的奠基人,凯恩斯根据居民消费领域的研究在一九三六年提出了绝对收入理论,指出居民的消费水平随当前收入的增减变动而变化。基于绝对收入理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研究绕不开收入这一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消费信贷能够对居民当期的收入以及居民一生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进而决定居民的消费情况。因此,绝对收入理论是最根本的理论依据。
2.持久收入理论
弗里德曼将绝对收入理论中的居民收入进行细分,认为居民的收入有长时间内持续可得的持久性收入和短时间内可得或偶然获得的暂时收入两种,工资和赠与所得即分别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
与其对应,居民消费也可以根据消费支出的持续性分为持久性消费和暂时消费。弗里德曼同样认可消费取决于收入,但此时收入应当是稳定的、长期的,也就是说持续收入才能影响居民的消费。这就是持久收入理论的核心观点。
持久性收入假说的进一步探讨揭示了人们在拥有持续性收入时的消费行为,人们短期的消费行为实质上受到长期可持续性收入的影响最大,人们通过跨期分配资源的方式来使消费效用达到最大,获得最大的消费满足。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而言,收入来源的方式不同决定了收入是否稳定可持续。
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收入具有可持续且较为稳定的特点,而大多数农民收入是不稳定且偏低的。从收入来源的对比来看,消费信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收入来源对消费的影响,持久性收入假说为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发展理论
1.金融抑制理论
通过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内部关联,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一九七三年发现如果出现金融管制过度,人为干预利率使利率被压制,那么会出现经济效率被拉低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金融抑制”,该理论则被称为金融抑制理论。
着重考察的研究对象不同使金融抑制理论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为研究重心,恰与我国国情相符。从该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金融管制过度,利率人为拉低、采取政策性贷款财政性贷款为工业部门发展融通资金是导致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压力得不到缓解的重要原因。
长远发展来看,会出现资本效率低下、储蓄率不足与金融抑制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压制经济水平的增长。从金融抑制的角度看,我国对金融资管配置的监管导致居民的流动性约束较强,尤其是对农村居民的约束作用更大。因此,金融抑制理论对研究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一定的价值。
2.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理论提出后,麦金农与爱德华·肖又进一步探索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部门应当合理干预金融市场,适当放宽对其的干预,使其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金融深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短期内金融抑制的存在导致居民生产性投资收入减少,对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金融深化则能够促进资金供给,提升生产性投资收入,从而刺激消费;二,长期来看,金融深化有助于收入增长,通过增强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使居民的消费支出更加稳定;
二,金融深化有利于居民资金合理配置,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增长。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也是金融深化的过程,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逐步增大,居民可以根据对自身未来收入的预期来进行借贷,降低了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具备预防性动机的储蓄降低,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而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消费信贷深入的程度不同时,对消费的带动作用呈现效果有差异。因此金融深化理论也为消费信贷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作用提供理论支撑。
3.金融排斥理论
金融体系最理想的状态是为整个社会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但社会中总会存在某些群体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进入金融体系的渠道和能力,从而不能通过恰当的方式享受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但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的群体,往往是最需要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例如正处于失业状态、没有掌握生存技能的人,或者是住房差、家庭分裂、身体出现疾病或身处犯罪率高的环境的人。
这种现象被称为金融排斥,由经济学者Leyshon和Thrift42在一九九三年正式提出。现实生活中,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时常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渠道得到满足,部分原因是金融排斥的存在。其中金融排斥对农村居民金融服务需求的影响尤其突出,部分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居民甚至被排斥在金融服务外。
大部分城镇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金融服务的获取更加容易,而与城镇相对应,农村地区及偏远地区存在路途遥远导致交通闭塞且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城镇等问题,金融机构难以触及导致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获取尤为艰难。我国金融排斥的现象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尤其明显,这些地区的居民受到金融排斥,难以享受金融服务,从而对消费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金融排斥理论有助于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形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