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河南信阳有个叫杨锁的年轻人,他四肢健全、头脑聪明,但因为“懒”得出奇,在父母去世5年后,他竟然把自己活活地饿死在了家中。
因此他也被称为“天下第一懒人”,且他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
杨锁能“懒”到连命都丢了,跟他父母的养育息息相关。
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孩子
1986年,杨锁出生在河南信阳罗山县朱堂乡一个贫困家庭。
由于他的父母老来得子,加上家族里的8个堂兄弟,杨锁是样貌最周正的一个,所以他的父母非常疼爱这个儿子。
并且为儿子取名“杨锁”,寓意是让儿子永远在自己身边。
虽然家庭贫困,但不影响父母把他当“宝贝疙瘩”一样宠爱,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给他。
杨锁被父母宠爱到什么程度呢?
据说他父母怕地不平整,摔着他了,在杨锁8岁出门时,他父亲还用扁担挑着他出门了。
杨锁的父母从来舍不得骂杨锁一句,小时候的杨锁也有帮忙干活的举动,但他父母怕他累,都制止了。
杨锁的日常生活除了吃饭睡觉,不需要承担任何事务。
他父母还常常给他开小灶,他自己吃肉,父母吃咸菜馒头。
他要吃什么,父母也立马给他买来。
就连跟小朋友玩,他的父母都要在旁边看着。
他的吃喝拉撒睡,都是他父母给“伺候”好的,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02.学习上没有人敢管的孩子
杨锁父母的教育方式,养成了杨锁肆意妄为、好吃懒做的毛病。
由于杨父杨母的溺爱,周围的人也都不敢惹杨锁,因此杨锁在同伴中也是耀武扬威。
上学以后,他更是目中无人,不愿意学习,在教室里玩耍打闹,连写作业都觉得累,老师要是敢管他,他就回家告状。
而他的父母因为对他溺爱至极,不仅不批评管教,还到学校找老师理论。
后来杨锁连学也不愿意上了,他父母觉得既然孩子不是读书的料,索性就让他休学在家。
03.父母先后去世后,成了无依无靠的孩子
这样被父母溺爱的日子,一直到杨锁13岁,他的父亲患病去世,家里只剩下了上了年纪的母亲。
但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杨锁并没有意识到父亲离世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相反非常冷漠。
也许他认为只要家里还有人能伺候他,什么事情都不是大事。
杨父去世后,杨母也没有想着去让杨锁独立,反而更加溺爱。
由于上了年纪,加上过度劳累,在杨锁18岁时杨母也病死了,从此杨锁成了无依无靠的孩子。
04.宁愿当乞丐也不愿意出去工作
父母去世后,杨锁的表哥看他孤苦伶仃,就安排他去工地打工,可是工地的活多累啊,他自己跑回了家。
后来他亲戚又安排他在饭店打工,这回他没有跑回家,但是他好吃懒做,最后竟然是被人家送回来了。
亲戚和村民看他游手好闲,也是没给他好脸色。
再安排他出去打工,他说什么也不去,心安理得地过起了乞讨的生活。
可即便讨饭,他也懒惰到了极点。
经常在家睡大觉,好心人家送的肉,送的菜他都懒得做,直接挂在墙上,直到变味发臭。
由于他太懒,不洗澡,身上也总是散发着恶臭,就连上厕所都懒得往外跑,索性在堂屋里挖坑解决。
赶上寒冬腊月,杨锁就将家里的床铺被褥、家具等用来烧火取暖,或者烧块土豆充饥。
2009年12月,表哥看杨锁一连几天没出门,就给他送饭,发现这位“巨婴鼻祖”已经被饿死在家中了,时年23岁。
杨锁家的亲戚都很不理解,杨父杨母去世前留下了不少土地,随便种种就能收获粮食,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
可是年纪轻轻的杨锁,因为懒惰,就算是被饿死,也不愿去地里干活。
这让我想起了曾听过的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特别懒,有天家里人要出远门办事,就在懒人的脖子上挂了张饼,让其饿的时候就咬饼吃,最后懒汉还是饿死了。
因为懒汉太懒,只吃嘴巴能够得到的地方,前面的饼被他啃光了,后面的饼他也不去转一转,最后活活给自己饿死了。
我一直以为是笑话,不相信哪有这么懒的人啊!现在居然成了活生生的案例。
05.养出一个“巨婴”,杨锁的父母是罪魁祸首
法国教育专家卢梭说:
如何让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对他百依百顺就够了。
杨锁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虽然已经23岁,但是他的心智仍然停留在婴幼儿阶段。
其实是杨父杨母没有原则的爱造成的。
在娇惯、宠溺、百依百顺中将他养大,也造就了杨锁习惯了享受和依赖,没有独立成长的能力。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对别人的付出没有丝毫感激。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父母爱子,则计之深远。
过度溺爱,犹如砒霜,一个事事代劳、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
一个人无需取得多大成就,但最起码能养活自己。
父母能做的,就是放手,小时候让孩子生活自理,学会承担该承担的责任,长大了,他才能承担起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