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哈佛大学的华人女子张邦梅在学习“中国史概论”的课程中惊讶地发现,她家长辈的名字竟出现在课本中,其中包括徐志摩和张幼仪,两人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第一桩现代离婚案的主角之一。这个意外的发现唤起了张邦梅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尤其是张幼仪这位少为人知的女性。于是,她展开了一场追溯历史的旅程,记录下了张幼仪这位传奇女性的生活故事。
张邦梅与张幼仪的相识发生在1974年,当时张邦梅在纽约的四姑婆家中见到了这位戴着大眼镜、仪态端庄的老奶奶。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邦梅逐渐了解到张幼仪与诗人徐志摩之间的故事,她被这位女性的坚韧和独立所吸引。于是,她开始记录张幼仪的传奇人生,并最终撰写了《安之如仪:张幼仪回忆录》。
1.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始于1915年,当时张幼仪年仅15岁。这段婚姻并非出于她的选择,而是由家人包办。徐志摩被选中,主要是因为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社会里,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这对夫妻在婚后的生活中经历了很多波折。徐志摩在留学归来后,对传统观念和婚姻感到厌倦,他希望追求自由,渴望一个与他思想和理想相符的伴侣。张幼仪一直生活在传统的束缚中,对于徐志摩的理念和行为感到无法理解。
2.徐志摩的离婚计划
1922年,徐志摩在张幼仪怀孕期间提出离婚,并递交了离婚文件。在这一时刻,徐志摩已经在思想上远离传统,他渴望突破旧有的束缚,以实现个人追求。他的离婚提议中充满了现代观念,主张为社会创造先例,摆脱传统桎梏,实现个体自由。
离婚的条件是双方自愿,经过父母同意,即可生效。这一条件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里是极为罕见的,几乎没有人敢于选择离婚。徐志摩的提议对于张幼仪来说,意味着可能会被“抛弃”,而这一担忧让她感到害怕。
3.张幼仪的选择与变革
在张幼仪怀孕的情况下,徐志摩冷酷地建议她堕胎,之后离家漫游欧洲。张幼仪感到无助和害怕,但她逐渐在困境中觉醒。她没有听从徐志摩的建议,决定保留孩子。这是她生命中的一次重要决定,也标志着她逐渐独立思考和选择的开始。
离婚后,张幼仪在欧洲生活,受到二哥张君劢等人的支持。她开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逐渐转变为一个独立、坚韧的女性。离婚不仅是徐志摩的个人选择,也成为了张幼仪生命中的一场变革。她走出传统的婚姻束缚,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4.张幼仪的新生活
在离婚后,张幼仪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她积极参与学术和文化领域,成为一位独立的女性。与此同时,她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张幼仪以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能力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非凡价值。
5.对张幼仪的回忆
1986年,张邦梅前往上海寻亲访友,亲身感受了张幼仪的生活环境,进一步了解这位传奇女性。张邦梅通过多次与张幼仪的交谈,记录下了这段历史,最终撰写成《安之如仪:张幼仪回忆录》。这本传记在1996年首次出版,呈现了张幼仪坎坷经历和她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品质。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故事,超越了一桩离婚案,成为中国现代女性追求独立、探索自由的缩影。张幼仪通过自己的选择,为传统观念带来冲击,她的独立和坚韧在当时社会中显得格外珍贵。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位女性在困境中崛起的过程,也为后来的女性树立了榜样。徐志摩与张幼仪的故事,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一个微观而生动的缩影,留下了思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