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15日,傍晚时分,北医三院内,一位身材瘦小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生命迹象微弱。这位老人即是熊式一,20世纪30年代海外最知名的中国作家之一。直到2023年,《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传记的出版,才让这位传奇剧作家的人生故事重新呈现在更多中国读者的眼前。
1.熊式一的早年和海外生涯
熊式一生于1902年,他的成就在中国大陆并不为人知。在20世纪30年代,他创作的英文话剧《王宝川》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1934年,《王宝川》在伦敦小剧场首演,取得了巨大成功,随后在美国百老汇连演数百场。这使得《纽约时报》称赞他为“中国莎士比亚”。
熊式一的旅程并不平坦。1932年,他离开中国大陆赴英攻读博士,这标志着他的创作生涯迈入新阶段。他在英国结交了萧伯纳、巴里等知名作家,并受到萧伯纳的启发,决定在英语舞台上创作传统的中国戏剧。这一决定成为他成名的契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创举。
2.《王宝川》:从伦敦到百老汇
1934年,《王宝川》在伦敦小剧场首演,取得了空前成功。该剧不仅让伦敦的小剧场站了起来,还在当地受到王室成员的喜爱。此后,熊式一携同该剧的演职人员,如戏服由梅兰芳亲自裁剪,前往美国百老汇。这是熊式一的高光时刻,他和妻子成为当时船上的社交明星,备受瞩目。
3.熊式一的创作风格和影响
熊式一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国际文坛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充满中国元素,融合东西方文化,吸引了众多观众。《王宝川》被誉为中国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为当时的中国作家赢得了国际声誉。
4.熊式一的人生轨迹和传记的发现
熊式一的传记作者郑达是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荣誉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亚裔文学和华人移民文化的历史。他初次接触熊式一是在研究另一位作家蒋彝时,发现两人有着密切的关系。郑达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整理,以《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为题,将熊式一的传奇故事呈现给世人。
5.熊式一的文学影响与中国大陆的认知
令人惋惜的是,熊式一在中国大陆的名气并不高。直到2023年,熊式一的传记在中国内地出版,他的传奇人生才重新受到关注。他的创作风格和文学影响对中国大陆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
熊式一的故事如同一段被遗忘的旋律,随着郑达的传记重新响起。他不仅是“中国莎士比亚”,更是连接中西文化桥梁的奠基人。通过《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位传奇剧作家的一生,看到他在国际舞台上的耀眼光芒,也更加珍惜他为中国文学带来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