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如何翻越障碍?(2)

发稿时间:2017-06-18 07:22:27 来源:中国网

人才培养:智造未来的基石

2016年,在德国发生的850起并购案中,中国企业参加的不高于10%;

截至目前,有5200多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而在德国的中国企业只有900多家。

德国联邦雇主总会名誉主席洪德博士在会议论坛上给出的上述统计数字表明,中国企业在对德合作中,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德国,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国民经济的脊梁,每年,一半的新价值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他们还提供了60%的就业岗位和82%的培训岗位。在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700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6.5万家,创造了全国65%的国内产值,贡献了75%的就业。

对比中德两国数据发现,在培训方面,德国中小企业为整个德国工业基础人才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基础。而在中国,技工人才缺乏的现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显得突出。

“中国企业从欧洲、美国卖了很多生产线,但缺乏真正完全理解生产线运行的高级技工。比如,有企业买了欧美最高标准的沼气生产设备,但除了问题就没办法解决,设备就仍在那儿不用了,这很遗憾。”奥地利退休专家组织在中国的项目主管敦威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的组织为中国不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中发现,高级技工缺失的确会带来中国工业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的差距。

“中国工业追赶的前半程,可以赚快钱,最后的一点点就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个过程就像造出大众车,但从大众到宾利,是困难的过程。”敦威纳说。

类似大众到宾利的差距,揭阳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机器人制造领域正在奋起追赶。

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规模较大、技术领先的首家上市轮胎模具开发制造公司。早在2009年,巨轮就收购德国OPS机床制造公司,借此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企业。2011年,巨轮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如今他们生产的机器人工作寿命已经达到5800小时,仅仅较寿命最长的日本产机器人少200小时。6月12日,巨轮在中德金属生态城内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巨轮(中德)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对于这家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里,人力资源被看作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巨轮董事长吴潮忠介绍,整个企业2760名工人队伍都是技工,其中高级技工占20%。能够获得这样的人才队伍,也源于企业自身利用多种渠道对人力资源的培养。比如,巨轮与相关院校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开办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专班,毕业生直接进入巨轮。在企业里,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每年进行全员轮训,选派优秀技术工人赴国外深造等方式,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打造与企业有着命运共同体的员工队伍。

然而,吴潮忠也不讳言技工队伍培养难的问题。“智能制造业技术密集,技工培养有个时间沉淀和经验积累过程,企业就要有长远规划。一批人的成长至少需要4到5年的学习。”对此,吴潮忠的经验是,技工培训还是要从企业做起。

对巨轮这样年营收超过8亿元的企业来说,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能够有力进行长远规划,而对不少中小企业来说,还没有实力去进行订单式技工培训。在揭阳这一对德(欧)中小企合作的热土上,由政府牵头、市场运行的双元制培训学校已经正式起航——在此次第三届中德(欧)中小企业交流会上,中德双元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揭牌,为更多落户揭阳的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项目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责任编辑:夏晨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