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 “国进民退”的说法没有依据 “国民共进”才是事实(2)

发稿时间:2017-12-27 11:45:25 来源:未知

  当前,国有企业的定义也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不能再用二三十年前的国有企业概念来阐述今天国有企业的情况。一方面,国企在兼并重组,但同时也在通过上市公司增发,国有资本在企业里的份额发生了变化。虽然国有资本本身在增值,但是也引入了大量的非公资本,是“国民共进”的过程。国企的市场化改革非常深刻,表面上看国有企业是国家拥有,但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来看,民营经济、社会资本、个人投资者都已经成为国企的一部分,都在享受国企发展带来的红利。

  中国建材在重组企业过程中,把水泥企业30%的股份留给了民营企业。在中国建材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国有股本占43%,近60%都是非公资本。今天来看,行业的重组已经改变了过去竞争的思路,是从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行业的共同利益,并照顾到方方面面进行的联合和重组。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实现了市场高度整合,减少了小散乱的局面,形成我国有充分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我曾经提出一个公式:央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央企有规范的管理、规模优势、技术实力,民企有灵活性、激励机制、企业家精神,二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可以形成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周刊》: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应该从充分竞争领域全面退出,否则就是“与民争利”,您怎么看?

  宋志平:很多人也问过我,为什么国有企业还要在充分竞争领域存在?这是由我们国家经济需要强大的国有企业做支撑决定的,和历史传统、社会现实有关。

  我们强大的国有经济,一方面来自社会税收,另一方面也要靠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国有资本要做强做优做大,一方面要向国有经济的命脉流动,同时也要有盈利性的一面,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放眼全球,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国有经济。例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就是代表新加坡政府在全球、在各领域投资并取得收益最大化。

  《中国经济周刊》:您提出的“国民共进”,目前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志平:国企通过上市公众化,国有资本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少;民营家族企业最终也要上市公众化,最后殊途同归,都会成为上市的公众化公司,“国民共进”才是康庄大道。

  厉以宁先生曾写过,“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的纷争定将成为过去。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当然会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将会三足鼎立,支撑着中国经济,但各自所占GDP的比例将会有所增减,这是正常的。民营企业同样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建设的过程。

  目前,有关政府部门正在加大混改力度,三批混改试点加起来一共有50家,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正在逐步有序推进。未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应该划那么清晰的边界。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企业该怎样聚集起来、怎样提高竞争力,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国企与民企合作得也非常密切。有些民企,比较早地“走出去”,好比“探路人”,给国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国企出海好比“航空母舰”,又带动了大量的民企“走出去”。

  未来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国企民企精诚合作,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3029640776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